毒蛇咬傷
「蛇」是一種細長且沒有四肢的爬蟲類變溫動物,蛇是由蜥蜴演化而來,蜥蜴類的舌頭單一不分叉,但蛇類的舌頭細長而分叉,蛇常常吐舌頭,其目的是將空氣中的化學物質黏附在舌頭上,以便收回舌頭插入傑克遜氏器再傳送至大腦分辨,便可察覺出前面有什麼東西,因此蛇類具有非凡的嗅覺,但聽覺不好視力也差。不過蛇類的腹部感覺神經非常敏感,可查知地上100英呎遠的震動,且攻擊速度很快,每秒可達8英呎,但是每次攻擊的距離不會超過其身長的一半,只要不太靠近即不易被蛇咬。
世界上約有2700種蛇類,毒蛇約有375種,台灣蛇類約有60種,毒蛇約有19種包括海蛇7種,陸上毒蛇12種,在台灣常見的毒蛇有6種,屬於出血性毒素的為赤尾青竹絲、龜殼花及百步蛇,屬於神經性毒素的有雨傘節及飯匙倩,至於鎖鏈蛇則是屬於同時具有神經性及出血性毒素的混合型毒素。
毒蛇的頭大部分呈三角形,在三角形的兩個底角部份是毒腺分泌毒液演化膨大的結果,但雨傘節的頭是橢圓形並非三角形,仍是不折不扣的毒蛇,毒蛇的毒液主為消化食物之用,次為防衛攻擊獵物之用,當毒蛇咬囓時,上下頷相互擠壓毒液囊而將毒液經由毒牙注入獵物,毒牙分為管牙和溝牙,管牙呈中空管狀如注射針樣,因此咬傷時易有明顯的毒牙痕,蝮蛇科的赤尾青竹絲、龜殼花、鎖鏈蛇等的毒牙為管牙。溝牙較小且大部分埋在齒齦內,溝緣相接成溝,毒液再經此溝注入獵物體內,咬傷時不易見明顯毒牙痕,蝙蝠蛇科的雨傘節及飯匙倩屬之。
台灣常見毒蛇
青竹絲:因其身體綠色,尾巴紅色,故又名為赤尾青竹絲、赤尾鮐,若尾巴是綠色,則為無毒的青蛇,兩者的區別在於是否有〝赤尾〞。青竹絲頭呈三角形,有頰窩,頰窩為介於眼與鼻之間的凹窩,左右各一,內有血管與三叉神經分佈,是溫度探測器,可偵側週遭環境細微溫度的改變,藉以搜尋小型哺乳類動物身上的體溫並加以捕食,口內有一對大管牙,體長約50公分,咬傷後有明顯毒牙痕,體色極具掩護作用屬樹上蛇,為出血性毒,分佈於中國大陸東南部及台灣,受傷後患處腫痛、出血、起水泡,在台灣咬傷率最高但致死率低,因其毒液量少。
龜殼花:體背中央有一行較大狀似龜殼之暗茶色斑塊,體兩側也各有一列較小狀似龜殼之暗茶色斑塊,上下相連且左右彎曲呈波浪狀斑紋,頭大呈三角形,又名牛角蛇,體長約95公分,是台灣常見毒蛇中攻擊性最強者,有頰窩,口內有一對大管牙,咬傷有明顯毒牙痕,分佈於台灣、中國大陸南部、寮國、越南、緬甸,喜居人類居住的地方,故在住屋附近被咬傷者居多,屬出血性毒,咬傷後患處腫痛、瘀血、起水泡及血泡。
百步蛇:身體兩側各有一列倒三角形具黑邊深棕色斑紋排列,頭大呈三角形,嘴尖向上翹,頭狀似虌頭,故又名山谷虌,體長約95公分,體重約500~1200公克是台灣地區毒蛇中體形最大的一種,有頰窩,口內有一對大管牙,可長達3~4公分,屬出血性毒,咬傷後患處腫痛、瘀血、起血泡,症狀和青竹絲、龜殼花等出血性毒蛇相似,唯一不同是血小板會明顯減少,可資區別,故治療除給予抗蛇毒血清外尚需補充血小板,百步蛇咬傷以前是台灣毒蛇咬傷致死率最高的一種,但由於抗蛇毒血清的發達及血小板製劑的補充,致死率已大大地降低,故被百步蛇咬傷絕不會因為走一百步而死亡,這是錯誤的迷思。
雨傘節:因全身有黑寬白窄相間的橫帶,故又名為百節蛇,頭小而圓不呈三角形,無頰窩,口內有一對大溝牙,二對小溝牙,分佈於緬甸、中國大陸南部及台灣,屬神經毒,作用於神經肌肉接合處,進而阻斷神經傳導使得橫紋肌不收縮,導致呼吸麻痺,因此當病患出現眼瞼下垂或胸悶時,應儘速給予抗蛇毒血清並考慮插管使用呼吸器維持呼吸,雨傘節咬傷後,傷口並無明顯腫痛症狀,故常讓患者忽略而未就醫,待覺得昏昏欲睡時,常在30分至2小時內即演變成致命的呼吸衰竭,目前是台灣毒蛇咬傷死亡率最高的,可高達24%,因此若被雨傘節咬傷,應儘速送醫觀察治療,若有呼吸衰竭現象儘速插管並給予抗蛇毒血清,常可化險為夷,挽回一命。
飯匙倩:背部暗褐色,腹部偏白,頭部有一條較寬的黑白環紋,乍看似戴眼鏡,故又名為眼鏡蛇,驚怒時上身直立,頸部變扁平猶如飯匙並發出噴氣聲,頭呈三角形無頰窩,口內有對細溝牙長約1~3㎜,咬傷後不易見到毒牙痕,分佈於泰國、中國大陸南部、越南東部及台灣,雖歸類為神經性毒蛇,但其毒素成份神經毒僅佔20%,其餘80%為心臟毒素,此心臟毒素為細胞毒性,咬傷後很快造成患處極度疼痛、腫脹併組織壞死,故眼鏡蛇咬傷後除了給予蛇毒血清外,常需植皮或補皮瓣。根據研究,台灣東部的眼鏡蛇的毒性是西部眼鏡蛇的二倍,故在台灣東部被眼鏡蛇咬傷其抗蛇毒血清亦需加倍給予。
鎖鏈蛇:體背有三縱列鎖鏈狀(非龜殼狀)斑紋,故稱為鎖鏈蛇,常被誤認為龜殼花,頭呈三角形無頰窩,常見於台灣東南部山區、廣東、印度喜馬拉雅山,性情凶猛,會如眼鏡蛇般發出嘶嘶的噴氣聲,其毒素有出血性及神經性兩種混合毒素,咬傷後局部腫脹輕微,主要以出血及溶血症狀為主,常導致腎衰竭。
海蛇:與陸地上的蛇本是一家,由於環境的變遷而轉移到大海裏去安家落戶。海蛇的頭很小,遊動時常把頭伸出水面呼吸,它的鼻孔內有瓣膜,能自動關閉,潛水時關閉瓣膜就可以防止海水湧進鼻腔,尾巴爲了適應海裏的生活,變成扁平的槳狀,它柔軟細長的身軀波浪似地彎曲前進,在水中遊動自如。海蛇長了一口毒牙,其噴射的毒液,比陸地上最毒的毒蛇毒液的毒性還要大50倍。海蛇的毒液有出血性及神經性兩種混合毒素。人被海蛇咬傷後,沒有劇烈感覺,從毒液進入人體到出現症狀,一般要經過4個小時才發病,嚴重的可在數十分鐘內死亡。在此之前,沒有什麽明顯症狀,只有一點麻木和刺痛的感覺,有時還無痛無水腫。4個小時後,毒素一旦發作,患者就會出現全身肌肉酸痛、眼瞼下垂、頸部強直、心臟和腎臟受損。如果搶救無效,患者最終將死於心臟衰竭。人類極少受到海蛇的主動攻擊,往往是因為漁夫捕捉或潛水員不慎踩上海蛇導致。
毒蛇咬傷的處理
1. 保持鎮靜:被毒蛇咬傷約有1/3的機會是乾咬,亦即雖被毒蛇咬傷,但毒液來不及注入人體,有2/3的機會是有毒液注入人體,人體中毒的反應取決於蛇毒的量及蛇種,蛇越大貯毒量也越多,中毒反應也越厲害,因此蛇咬時應保持冷靜,辨別蛇種及蛇的大小,並注意有無聽到嘶嘶的噴氣聲以幫助醫護人員診斷。
2.青竹絲、龜殼花、百步蛇、飯匙倩等毒蛇咬傷,很容易造成肢體腫脹壞死,因此肢體若有任何束縛物如戒指、手錶、手環等應儘速移除,以免腫脹後束縛物不易移除並壓迫到局部的血液循環,加速肢體壞死,亦不能冰敷及使用止血帶,因腫脹的肢體居部血液循環變差,冰敷或使用止血帶將造成肢體局部血液循環更差。
3. 不要切開傷口,不要用口吸毒液:除非隨身攜帶吸血器,在毒蛇咬傷後立即使用30分鐘,約可吸出30%左右的毒液,否則不要用口吸以免口內有傷口成為第二位受害者;毒蛇咬傷,毒液注入深部組織迅速進入體內淋巴循環再進入血液循環,故在緊急狀況消毒不完全下切開傷口並無法將毒液清出,反而增加感染的危險。
4. 由於毒蛇咬傷人體後30分鐘在血液中即可達最高濃度,因此被咬傷肢體應儘可能保持低於心臟的位置,並儘速以彈性繃帶作壓迫性包紮,再以夾板或三角巾固定患肢以減緩毒液進入人體的速度,並不要喝酒以免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液吸收,儘速送醫診治,並避免先行給予中草藥敷治傷口,以免增加傷口的感染機會。
5. 一般毒蛇咬傷後在4~6小時即會有症狀出現,此時應儘速給予正確的抗蛇毒血清(量及種類),若4~6小時內未出現症狀,則最好觀察24小時確定無症狀再離院,無症狀的毒蛇咬傷並不需給予抗蛇毒血清治療,僅需一般症狀治療。
聲明:能爲您提供資訊服務,我們感到非常榮幸。但這些內容僅供參考,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就診醫生的指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