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正文:
「這次颱風造成的災情慘重,還有一名失蹤者尚未尋獲…」「這場大火造成一人喪生、五人受傷…」,相似的劇情在新聞中反覆上演,許多人也因此經歷家破人亡的心痛。近年來,天災人禍不斷,在民眾面對生命威脅時,有一群人肩負對抗死神的任務,他們不是超人,也不是無敵鐵金剛,而是在災難現場跟死神搶生意的─救難人員。
場景轉到消防隊待命的斗室,電話響起;在六十秒內著裝完成後,過沒多久,救護車便急忙駛離中和分隊,執行抓鳥的任務。紅色雲梯車亮到能當鏡子照、頭盔和消防衣排成一列,隨時都為救災做準備。採訪過程中,即使是提起因救火而喪命的同學,陳世昀都是面帶笑容說著。他說,在救災現場一定要冷靜。
圖為因辛樂克風災而倒塌的南投廬山綺麗飯店情形,南投縣仁愛鄉災害應變指揮中心指派台灣國際緊急救難隊至現場幫忙搶救財物。資料來源/台灣國際緊急救難隊部落格
因緣際會 如何進入救災工作
台北縣政府消防局中和分隊的隊員陳世昀,六年前受到義消爸爸、消防員哥哥的影響,一頭栽進消防工作,消防儼然成為他們的「家族事業」。正因為如此,家人都知道消防員懂得避開危險,放心讓他從事這份救人的工作。消防工作有一定的危險性,但他都抱持著平常心面對,他說:「因為這是我們該做的。」
台北市國際搜救隊副隊長郭恩書是汶川地震台灣救難隊的指揮官,當初選擇成為消防員,一方面是求個固定職業,一方面也是在警察大學消防學系唸出興趣。投入國際救難後,主要任務就是救人以及協助當地政府。然而,從事這個行業他最愧對的就是家人,在災難發生、家人最需要陪伴的時候,他反而出外救人。
有些非消防體系出身、另有職業的人,也選擇投入民間組織,從事救難工作。擔任台灣國際緊急救難隊助理教官,並身兼台中縣義消的黃亦聖曾因為出車禍三個小時沒有人伸出援手,發現救災工作需要更多人力投入,因而加入台灣國際緊急救難隊。黃亦聖說:「加入這個工作的人,百分之八十有切身之痛。」對他來說,救難的意義就在於回饋社會。
![]() |
圖為搜尋因后豐大橋斷裂失蹤者情形,因為水勢仍湍急,台灣國際緊急救難隊搜救人員還是只能在岸邊用望眼鏡尋找失蹤者。資料來源/台灣國際緊急救難隊部落格 |
生死一瞬間 捨己救人全都錄
黃亦聖說:「救難不成是我們最大的痛,白話一點講,我很討厭人家在我面前斷氣。」這個信念,是他從事救難工作的體認。對他而言,最深刻的經驗是九二一大地震時,凌晨被搖醒,三十分鐘就從台中趕到現場,連續救災七天,回家洗澡、倒頭,整整睡了四天。
也是台灣國際緊急救難隊的一員,吳承錩教官回憶道,有次救災遇到酒醉駕駛開車撞上電線杆,車體變形,人卡在車內,他拿著電鋸破車門救人,突然覺得腳溼溼的,隊友說他的腳流血,有很大的傷口,他才自己開車前往醫院。一下車,擔架來迎接時,護士問:「傷患在哪?」吳承錩說:「我就是傷患!」他表示,當時還沒有感覺,在麻藥退去之後,這十二公分的傷口才痛得讓他印象深刻。
中和分隊隊員陳世昀,不僅曾救火救到頸部燒傷,還曾從二樓摔下。當時一戶民宅失火,他騰翻站在雨棚上救火時,失足踩空,還好有用手「吊住」,但再次上翻不成反而跌落,他當下第一個想法就是:「慘了,這下死了。」不過最後毫髮無傷,起身繼續打火,還因此登上新聞版面,被稱為「洛基」。
隨時繃緊神經的救難人員,也會遇到烏龍事件。台北縣消防局海山分隊分隊長謝仁傑提到,有一戶人家冒出煙來,鄰居急忙報警,「按電鈴問,才知道是在燒柴,準備要洗澡。」另外,消防隊接獲通知,有人在橋上準備跳海,趕到現場。才知道這位民眾長途跋涉,僅是在橋上稍事休息。
民眾過度依賴 救難人員也有極限
進行救難工作時不僅會遇到許多困難,還要承受救難不成時民眾與媒體的責難。「民眾常希望出事時救難人員就在身邊,但這是不可能的。」海山分隊分隊長謝仁傑說。報案十件有七、八件地址都是錯誤的,加上路況、氣候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救難的延誤。所以,在消防隊到達前的這段時間,「自救」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救護事件千奇百怪,中和分隊平均一個月的救護事件,扣掉火警後仍高達四百件,還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救貓、救狗、捕蜂、捉蛇等「為民服務」還算是一般事件,還有人請消防員去關瓦斯,甚至是把一一九免費的救護車當計程車用。陳世昀說,因為民眾認為這是消防隊「應該做的」。
媒體也是造成救難工作困難的原因之一。其對於救難的批評、過度負面的報導都會誤導民眾,讓民眾產生錯誤認知。台北市國際搜救隊副隊長郭恩書說,任何救災都是需要經過評估與取捨,消防隊不是超人,他們也有極限。「安全」救災才是最該被提倡的,「自己都不安全,被救的人怎麼會安全呢?」
現行的法規中也對救難人員相當不利。陳世昀認為法律太過保護人民,救護車有時為了搶時間而闖紅燈,被撞還和一般民眾相同得負賠償責任,因為「救護車有道路優先權,但沒有絕對的路權。」此外,過去也有許多不利救災的規定,例如即使有急救員證照也無法使用強心針等侵入性「醫療」行為,往往造成急救的延誤。
圖為台北縣政府消防隊海山分隊出勤紀錄白板,其中「9/11」顯示人力分配為白天九人,晚上十一人。攝影/江可捷
資源不足 救災之路遭阻礙
海山分隊的出勤紀錄白板上,寫著「9/11」字樣。分隊長謝仁傑表示,這表示白天九名、晚上十一名待命的人力。「我們的同仁,連續睡四小時是奢望。」因為「有做不完的事」,案件量又有上升的趨勢,他自嘲:「我們跟大樓管理員沒兩樣。」實際上,隊員們執勤每四十八小時,才能休八小時,休假也不固定,所以「只能把小孩子跟女朋友都帶過來這邊。」
救難隊教官吳承錩,談到四川大地震,有台商身分的他先到現場勘災,他目睹現場時,覺得十分難過。那時台灣救難隊隊員們,也準備前往四川救災,卻因為機票出不起、不具有正式國際救難隊的身分等因素,使他們無法前往救難。助理教官黃亦聖回憶:「在松山機場待命一整天,結果只換來兩個字,不去。」
台灣國際緊急救難隊雖歸消防署管轄,但仍是民間團體。消防署今年補助六十萬,用這些錢,救難隊用這些錢添購了二十組救助帽、一台紅外線顯影器後,便沒有多餘的資金。吳承錩說:「我們最需要的,其實是裝備車。」人要先到現場,才能談救難。其他像是隊員保險、訓練費用,也都需要資金挹注。吳承錩和黃亦聖兩人,前後分別捐了兩百多萬給隊上;因為是義務性質無給薪,所以他們還要自己開公司、當老闆以維持生計。參加救難隊,完全是義務性質,他們甚至自掏腰包,補貼救難隊所需的裝備。
從出勤的器材決定到現場判斷,一連串的過程都是平日訓練的展現,不容許絲毫差錯。無論是正職還是義務性質的救難人員,即使受到法規、資源以及人力等限制,仍盡力做好這份「和死神搶生意」的工作。中和分隊隊員陳世昀說:「緊張一定會,但要冷靜,不能因為一個小細節沒做好,危害到患者或自己的安全。」在災難現場,民眾更要學會自救、冷靜,讓資源運用更有效率;也要體諒:救難人員也是人,需要民眾的了解與尊重。
中時其它相關新聞:
日期:2002/3/25
國際緊急救難隊借飯店培訓 妙齡女子、歐吉桑 身手矯健
台灣國際緊急救難總隊廿四日實施高空下降常訓,由於台東場地尋覓不易,首度借用民間大飯店進行訓練課程,學員中有廿五歲的妙齡女子,也有六十五歲的歐吉桑,他們從廿五米高的大樓垂繩而降,矯健身手不輸給特種部隊。
總部設在台東的台灣國際緊急救難總隊,八十二年成立之後,經常性的代訓各分區小隊,由於台東高樓不多,適合高空下降的場地更少,昨天獲得福康飯店的慨允協助,實施廿五人次的高空垂降訓練。
受訓隊員之中,有一位來自台北縣、芳齡廿五歲的陳億華,以下背式從空而下,最受人矚目。
另外,也有來一位來自台中縣、今年六十五歲的王福財,俐落的身手,贏得最多的掌聲,其他還有中校退役的丁仰華等人,身手都不錯。
陳億華說,當初開始學高空下降,從八層樓高往下看,整個人腳都軟了,後來克服心理障礙之後,反而覺得很好玩,幾乎都快玩上癮了。
台灣國際緊急救難總隊總隊長葉蒼榮表示,這次學員在高空下降科目的整體表現還差強人意,平均給分約七十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未來仍將持續施以訓練,讓他們對高空下降如平地行走、跑步般自然。
日期:2008/5/22
赴四川援助救災返台 郭恩書:搜救犬發揮功能 大陸人開眼界
「幾乎每到一個搜救點,都有人跑來說,幫我找找好嗎?我的家人被埋在下面…」,代表台灣前往四川救災的北市消防局副大隊長郭恩書難掩失望表情說,儘管這趟搜救任務沒有找到生還者,但隊員已盡力與黃金搶救期抗衡,能做的都做了。
「大陸本身的搜救工作已很努力了,這麼短的時間能救援到這個程度,並不容易啊」從沒處理過如此大的災難,郭恩書說大陸各單位的緊急動員力已經很強,「但災區範圍實在太大了…」。
台灣搜救隊這次馳援大陸的四川震災,前進包括綿竹,漢旺等災區,因為這些災區都是小城鎮,當地人員的搜救常識,都是從這次地震中一點一滴學習來的。
郭恩書表示,到了當地才知道他們連搜救地圖這些基本的輔助工具都沒有,更慘的是知道當地狀況的地方官員有不少人在地震中被活埋,搜救工作難上加難,因此搜救隊出發前,會派小組前往察看地形,另外,搜救犬Bailey也發揮了功能。
「到達搜索地點後,由Bailey先在現場做大範圍的嗅聞搜尋,若發現有活口,牠會發出汪汪的警示,我們再利用搜救工具仔細探測」, Baily的工作能力,讓當地搜救人員大開眼界,連大陸海協會人員都好奇詢問Bailey的訓練過程及費用。
郭恩書指出,大陸搜救程序是先搶救看得到的受困者,其次是呼喊後有回應的受困者,再來是依靠包括台灣等由國外支援前去的搜救隊,用高科技儀器進行生命探測。
「在有限的救難資源下,這樣的救難程序確實可行,但這或許也是各國搜救隊找不到存活者的原因之一」郭恩書說,大陸的軍隊在這次搜救行動中功不可沒,雖然只拿著十字鎬在災區倒塌房屋中敲敲挖挖,但確實救出不少受困民眾。
日期:2007/1/10
暗夜打火 消防員2樓墜落 安啦
打火兄弟「水裡來、火裡去」,平日紮實訓練,緊要關頭見真章!
中和中山路2段1棟住商混合的連棟式建築頂樓加蓋,昨日凌晨4時許發生火警,火勢迅速蔓延,擔任「瞄子手」的消防局救助隊員陳世昀,不慎自2樓遮雨棚跌落,所幸靠著矯健身手保住性命。
「左手抓住鐵架,懸空吊掛在3公尺高,確定地面安全無虞後,一躍而下!」25歲的陳世昀回憶救災時險象環生的場面,神情卻顯得相當輕鬆。他說,接獲火警通知後,與中和消防分隊弟兄火速趕抵現場,見火勢猛烈且屋內堆放大量易燃物,他與弟兄們兵分2路並站在2樓遮雨棚擔任「瞄子手」。
陳世昀說,由於遮雨棚上有鐵架支撐,踩在鐵架上往火苗前進,卻不慎踩破遮雨棚,身體墜落的同時,他單手緊抓著一旁鐵架,身體在半空中搖擺,隨後安全著地。
3年前,陳世昀通過嚴格訓練成為救助隊員,他說,為保持最佳備戰狀態,每日均會安排2小時的重量訓練,靠著平日訓練及臨場應變能力,才幸運逃過一劫。
救助隊小隊長顏三財指出,台北縣消防局共有16名救助隊員,每天都得接受2小時的體能及高樓攀降訓練,不僅考驗膽識,透過紮實訓練,隊員們在緊要關頭懂得自保。
新聞報導原址:
政大菁報:http://campus.chinatimes.com/nccu/0103/report/index.htm
中時電子報校園實驗媒體:http://news.chinatimes.com/2008Cti/2008Cti-Ch/0,4887,campus,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