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特的地理環境,南北縱長約400公里,東西寬約100公里,島內中央山脈最高約4000公尺,造就了台灣河流山高水急的特性,最長的河川—濁水溪,也不過約180公里的長度,每當大雨或颱風過後,河床就再也不是您所熟悉的地形了,河床內的坑洞往往深不可測,對國人造成很大的威脅。
河流裡的大石塊與大枯木,在平常沒有威脅性,但在大雨時卻阻擋的河水的流動,等到無法承受河水的沖擊力而崩潰時,就造成山洪爆發,造成無可收拾的後果,89年的八掌溪事件就是一例無法抹去的教訓。
台灣近幾年幾次嚴重水患,因為地球溫室效應,冰山溶解造成海水水位上昇,又適逢大潮,導致河水無法往海洋宣洩,溢回至陸地上,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
台灣每年因溺水死亡的人數約在700—1000人左右,而在溪流中溺斃的人數約佔49.6%左右,在人力無法勝天的情況下,只有加強對國人的安全宣導,及加強救生人員的溪流救生訓練,方得使溺水事件減少。
急流救生的原則
1、不穿著寬鬆或笨重的衣物下水救援,因為會吸水造成阻力, 游泳困難同時在水中的保暖效果很差,所以在水中應穿著濕式防寒衣或乾式防寒衣,以便保護身體同時保暖。
2、除非是最後的手段,否則不得冒然進入動水中,任何救援者利用船隻或游泳進入動水,會大大的增加個人的危險程度,這就是為什麼未受過訓練的人,經常會冒然自行下水救援而造成危險。
3、如果你要進入水中絕不可用繩索綁住自己,當你進入流水中安全繫繩似乎是很好的考慮,但是常會受到沉樹的阻撓或救援者會被強勁的水流壓迫繩索而絆住。
4、在救援時要穿著救生衣,救生衣在動水或接近動水中是最重要的個人保護器材。
5、在參與意外事件救援之前,接受合適的急流救生訓練,急流救生是特殊的,所以要參加合格的急流救生教練訓練才得以執行急流救生任務。
危險評估
急流救生是非常危險的所以盡可能停在岸上,急流救生方法的使用,應由較低危險性的方式到高危險性的方式依序應用原則如下:
1、試著告訴遭難者進行自救。2、先嘗試用岸上為基礎的救援。
3、用小船協助救生。
4、完全用船為基礎的救生。
5、進入水中或游泳救生。
6、直昇機是高危險性的選擇,應於其他的救生方法失敗或不可能的情形下,才考慮使用。
記住:伸展,拋擲,划船,游泳的原則進行救生。
以下就激流救生之技能作簡單介紹:
一、方位辨認:人員面對下游(河水流動的方向),左手邊為左岸,右手邊為右岸;面對上游時,右手邊仍為左岸,左手邊仍為右岸。
二、水流的力量:平緩的水流沖擊力甚小,但當流速加快二倍時,其沖擊力則變為四倍,強大的水流沖擊力量就足以沖垮、沖走激流所流經之處的所有物體,包括人命。
三、分層流:於河流中央,其流速依水深而有不同,通常越接近水面流速越快,水底的流速則較緩慢。
四、迴旋流:於河流兩岸旁,其水流成螺旋狀反轉,流速較慢。
五、笑臉形陷窩區:面對下游方向,水流因地形、地物之影響造成水流由外集中到中央處,就如同陷入三角形之網袋一樣,最後不得其門而出,此類型之水流區具危險性。
六、皺眉形陷窩區:面對下游方向,水流因地形、地物之影響造成水流由中央流向兩側,人員碰到此種水流自然就易被流出此區域。
七、迴流區:水流受到水中高出水面的障礙物阻礙時,即會由該障礙物兩側經過,此時障礙物後之兩側水流會加快,但障礙物正後方卻成真空,水流會迴流至障礙物,該水流迴旋區是激流救生人員常運用的一個地點,可作為停滯觀察的地點、延緩被沖至更下游之避難區或更可成為逆流而上的中途點。
八、河流中之危險因素:河流中之危險因素可分為大自然所造成的危險及人為造成的危險,各種危險因素都能輕易的造成事物上的毀損甚至奪去人命。
大自然的危險因素包括水流的動力、水流陷窩區、水中障礙物、礁石及碎石層、低水溫、大水時、地形變化造成之危險。
人為造成的危險則有人為障礙、橋墩、攔水壩、洪水引道、有毒環境、藥物、酒精和抽煙等。
激流救生人員等級
美國Rescue3 組織將激流救生人員將依其訓練及經驗分為下列等級:
基本救生人員:認識及瞭解激流之危險性的人員,可從事防範之工作,或於現場協助聯絡,搬運等事務性之工作。
激流救生工作人員:具備激流救生基本常識及技術,可於激流救生現場擔任岸上之工作,諸如安全維護及繩索救生之協助等工作。
激流救生技術人員:合格之激流救生人員或是急救員,擔任水中或醫療救護上之工作。
激流救生專家:具經驗之激流救生專家,一般擔任激流救生隊伍之隊長。
激流救生隊伍的組成
激流救生隊伍的組成基本上激流救生隊伍係由下列性質之人員組成,個人所職司之任務不同,人數可視人員多寡彈性調整編組。
隊長:負責分派、指揮救生及對外聯繫工作。
上游觀察員:位於上游處,擔任警戒工作,以防上游下來之事物危及救生人員。
水中救生人員:水性良好之人員擔任,以便執行入水救生或是在水中進行各項工作。
岸上救生人員:於繩索救生時,負責繩索架設及操作激流救生中之相關器材。
安全人員:負責相關救生人員之安全維護工作。
其他人員:擔任事務性之工作,協助其他人員,尤其是器材整理及搬運。
個人裝備
除了團體裝備、器材外,個人應具備以下之裝備:
頭盔。
防寒衣。
救生衣。
哨子。
手套。
防滑鞋或運動鞋。
激流專用蛙鞋。
小刀或是供緊急使用可切繩之剪刀。
防水手電筒。
其他。
激流哨音信號及手勢
哨音信號:
注意:一聲哨音。
看上游:二聲哨音。
看下游:三聲哨音。
有狀況:連續三聲哨音。
手勢信號:
靠右:右手平舉。
靠左:左手平舉。
靠中間:雙手高舉、掌心相對。
停止:雙手前平舉、掌心朝前。
求救:單手高舉。
OK:單手放頭頂。
激流游泳
一、防衛式漂流:在水淺、礁岩多的激流中游泳,如無其他需求應採取此方式漂流前進,採仰姿及雙腳微灣並置於前順流而下。順流而下時儘量保持身體為接近水面的水平姿勢,眼睛注視下游,若有岩石等之障礙物則可運用雙腳抵擋來避開。需逆游或減緩漂流速度時可採取仰泳及雙手助游。
二、抬頭捷泳(攻擊式):在深水區前進救人或到特定目標區,例如要進入迴旋區時,需採抬頭捷泳或由防衛式漂流翻轉改圍抬頭捷泳,儘量保持頭部在水面上,以便注視目標。
三、進出迴旋區:當情況需要,游至河中岩石後的迴旋區休息,計畫下一個行動或等待救援。迴旋區可為人員在激流中的暫停點,是暫停觀察後再出發執行救生任務或下一個動作前進基地。
四、水面換氣要領:在大的河浪中,必須算準在波浪間呼吸,浪頭前吸氣,浪峰上放鬆休息,過浪頭後觀察前方情況。(如附圖)
激流救生方式
一、岸上救生:
物援:整體來說無論手援、腳援或是運用物體救援,如拋繩槍、救生竿、救生圈、救生球等之救生技術,大多於我們的救生訓練中都已涵蓋,在此特別介紹救生繩袋救生技術,以便此一簡單卻相當有效的救生工具能發揮更大的效果。
投擲方式有上投法、下投法二種。收繩動作需於20秒內完成,以便需要時能再次投擲。
救生繩袋
拋繩槍使用
二、入水救生:
入水救生技術方面,除了我們所教導的技術外,仍需在加強說明激流救生中特有的救生技巧。
淺灘橫渡
送物過河
V字型救生
魚雷浮標救生
單人橫渡
雙、三人橫渡
多人橫渡
橫渡捲揚器架設
救生板救生
高空水兵橫渡
高空橫渡人員運送
單、雙索橫渡
三、船艇救生:
IRB為水上救生中不可或缺的救生器材之一,為激流環境中本身就是一個泛舟的良好場地,故可採取泛舟用之橡皮艇或是時下流行的獨木舟均可。
順流航行:順流航行而下時,需多運用緩行區及迴旋區來緩慢速度或是橫渡河流以得需要之航行速度。
逆流航行:船艇要逆流航行時,更是需要注意運用緩行區及迴流區來減小下沖的力量或是橫渡河流,以便使船艇逆流而上。
船艇渡河:橫渡河流時應將船頭向上游,以45度角偏向欲抵達的岸邊方向航行。
接近逆者時,除非不得已,可航行的船艇應以由下游方向去接近溺者為佳。
※運用繩索協助船艇於激流中執行救生任務,其基本方式有下列三種:
雙船聯合救生:適用於迴流力強的地區,尤以是低攔水壩下之回沖區,若有溺者或是船艇陷於其中,前往救援的船艇也極易困限於中,保險的方法是以另一船擔任安全船,以便適時將陷於回沖區的船艇拉出。
單繩繫結船艇救生:適用於無法航行之環境,由上游處放下船艇,順流接近溺者。
二點繫結船艇救生:適用於無法航行且水流湍急之環境,除繫一條主繩在船艇外,更於船首兩側各加一條副繩,以便協助控制船艇向左邊或右邊移動。
四點繫結船艇救生:適用於無法航行且浪大水急之較惡劣之環境,除夕一條主繩在船首上及船首兩側各加一條副繩外,更於船尾兩側各加繫一條副繩,以便協助控制方向及加強船艇之穩定性、不翻覆。
繩索救生
繩索救生中所使用之繩索均為合成纖維繩,其有分為動態繩及靜態繩二種,因編織法不同而有不同之特性,激流救生所使用之繩索以靜態繩較宜,因其伸縮性較小,不會因承受大拉力而伸展之。
下列為繩索救生中所會用到的繩索及其功能:
主繩:大都以13公釐(2”)直徑之靜態繩為之。
副繩:直徑為9公釐(7/16”)之繩索。
前導繩:以6公釐(3/8”)左右之繩索為之,即為一般所稱之細繩,將其先行送過河再引導主繩或副繩過河。
牽引繩:以8公釐之繩索為之,繩索救生時,以此繩結於繩索上,充分利用機械原理來發揮最大的牽引作用。
扣環:用於繩索之相連接或是協助固定之用,材質分為不鏽鋼及鋁合金二種,形狀上大約有D型環、蛋型環等,激流救生中應使用附有保險之扣環。
滑輪:滑輪可使繩索之阻力減到最低,以利拉引或滑行,型態上可分為單槽滑輪、雙槽滑輪及三槽滑輪等。
扁平編織帶:用於岸上之主要固定點,有1” 寬及2” 寬二種。
圓型環:不鏽鋼材質之圓型環,連接繩索之扣環扣於上可調整方向。
8字環:材質分為不鏽鋼及鋁合金二種,幫助滑降之用。
繩結
基本上於激流救生中所使用到的繩結約有下列數種,均以簡單易結易解、穩固牢靠為主。
單結。
水結。
平結。
普魯士克結。
漁人結。
雙漁人結。
撐人結。
八字結。
八字單環。
八字雙環。
雙重繫船節。
三重繫船節。
雙套結。
營繩結。
工程蝴蝶結。
座位式席結。
一般而言優先使用最快且低危險性而較不複雜的救生方式為佳,先確定自己的安全,然後救難組員的安全,最後才是遭難者的安全,以上為一般民眾或救生人員,特別是急流救生員皆應以此為急流救生的依據,藉此原則以提高救難的成功率及降低危險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