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固定的基本原則是每個救護人員在學習頸椎固定之前應優先認識的課程。救護人員到達意外現場時,必須由患者斜前方,也就是患者腳端兩側的任何一側接近,避免患者聽到救護人員由頭端的呼喊而把頭向後仰,造成患者頭頸椎的二次傷害。而救護人員由腳端靠近的同時,也大聲請患者「不要動」,接著表明自己的身分及救護任務。
頸椎固定術包含了五大基本固定術:
一、頭部固定術。
二、肩部固定術。
三、改良式肩部固定術。
四、胸部固定術。
五、胸背固定術。
頸椎固定術的基本原則
一、溝通為首要:
救護人員到達意外現場時,首先評估現場環境是否安全,然後做好自我保護措施,帶上口罩、手套及護目鏡。由患者腳端靠近,大聲請患者不要動,接著表明自己的身分,同時評估患者意識。若欲將患者翻身,須將所實施的每個步驟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有良好的溝通,除了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與信任感及緩和患者緊張情緒之外,對於清醒的患者,更能適度配合救護人員施行每個救護步驟。有良好的雙向互動將使急救過程更加順暢,救護工作更為完善。
二、思考及計劃每個步驟:
救護人員除了得自我充實,對五大固定術若指掌靈活運用外,救護人員和救護人員之間(即主手與副手之間)也應保持良好的溝通默契,在翻動患者之前,事先將每個步驟討論完善,避免耽誤到救護之黃金時間,造成患者不可挽救之傷害。
三、思考及計劃每個步驟:
救護人員除了得自我充實,對五大固定術若指掌靈活運用外,救護人員和救護人員之間(即主手與副手之間)也應保持良好的溝通默契,在翻動患者之前,事先將每個步驟討論完善,避免耽誤到救護之黃金時間,造成患者不可挽救之傷害。
四、穩定到不穩定:
救護人員出道意外現場,患者的情況大都呈現不穩定狀態。若救護人員亦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下救人,容易造成患者的二次傷害,而救護人員本身也會受傷。所以,救護人員在碰觸患者之前必須先穩定自己的姿勢後才可碰觸不穩定之患者。
五、保持患者頭頸部的穩定:
當救護人員在對患者施行救護技術時,必須善加利用五大固定術。無論翻身或移動患者都要保持患者頭頸部的穩定,使患者的頭、頸及軀幹(即脊椎)呈同一直線,同一水平來翻動。
五大固定術
由於現今台灣意外事件頻傳,如交通事故、高處墜樓、高空彈跳及劇烈運動等事件,皆會造成強大撞擊而引起脊椎之不可逆傷害。人體脊椎兩旁佈滿神經叢以控制人體活動和感覺,若脊椎一旦損傷,則導致身體癱瘓,嚴重者甚至造成死亡。所以對於疑似為脊椎損傷的患者,擔任救護人員者,都需更加小心處理,做適當的保護與固定,方能發揮完整之救護功效。
解剖構造
脊椎(俗稱龍骨)包括有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1塊?骨(由5塊薦椎組成)和一塊尾骨(由4塊尾椎組成)。脊椎位於人體背部的中央,上方由頸椎連接顱骨,下方由薦椎和骨盆相連接,脊椎的構造由前方椎體和後方椎弓包圍著脊椎腔所構成,脊椎腔中有脊髓,向上承接大腦及腦幹,脊椎和脊椎之間的兩側開口稱為椎間孔,脊髓由頸部漸次向下經由兩側椎間孔釋放出脊神經分佈至全身。脊髓神經共31對,包含8對頸神經、12對胸神經、5對腰神經、5對薦神經及1對尾骨神經。一但脊髓受損,及所有受損部位以下的感覺及運動功能將隨之受損或消失。舉例來說,人體第3、4、5頸椎有膈神經通過,支配橫膈膜的中央位置,若受到損傷,則會造成橫膈膜麻痺而無法呼吸。
頸椎五大基本固定術
一、頭部固定術:
1. 固定自己:救護人員以最穩定的姿勢-兩膝跪地,雙腿分開與肩同寬,以穩定自己。 (圖1A ,1B)
2. 固定手肘:救護人員將兩肘關節置放於雙腿上或地上,不但可當支點又可使救護人員更加穩定自己。 (圖2A ,2B)
3. 夾:救護人員將雙手五指張開,大拇指置於患者之眉毛上方,其餘四指避開耳朵,分別置於患者的頭部外側,以掌心實貼用力夾住患者頭部。 (圖3A ,3B)
※ 使用時機:上頸圈、脫盔時,或在另有救護人員指揮下移動頭部。
二、肩部固定術:
1. 固定自己:救護人員以最穩定的姿勢-兩膝跪地,雙腿分開與肩同寬,以穩定自己。 (圖1A ,1B)
2. 固定手肘:醫護人員將兩肘關節置放於雙腿上或地上,不但可當支點又可使救護人員更加穩定自己。 (圖2A ,2B)
3. 插:救護人員將手掌四指並攏,手心朝上,插入患者肩膀下方。 (圖3A ,3B)
4. 壓:救護人員以拇指下壓,扣緊患者肩膀鎖骨的位置。 (圖3A ,3B)
5. 夾:救護人員將雙手前臂向內側,避開患者耳朵,夾住患者耳朵上緣之顳骨處。 (圖4A ,4B)
※ 使用時機:移動患者及上長背板。
三、改良式肩部固定術:
1. 固定自己:救護人員以最穩定的姿勢-兩膝跪地,雙腿分開與肩同寬,以穩定自己。 (圖1A ,1B)
2. 固定手肘:醫護人員將兩肘關節置放於雙腿上或地上,不但可當支點又可使救護人員更加穩定自己。 (圖2A ,2B)
3. 救護人員欲將患者翻身向患者之右側,則右手採肩部固定法之「插、壓、夾」,左手採頭部固定法之「夾」;若欲把患者翻身向左側,則反之。 (圖3A ,3B,4A ,4B)
※ 使用時機:檢查患者的脊椎是否異常,或上長背板時使用。
四、胸部固定術:
1. 固定自己:救護人員在患者的隨意一側,以跪姿將雙腿分開,手肘可置放為主。(圖1)
2. 固定手肘:若救護人員在患者右側,則右手肘輕輕固定在患者胸骨上,左手肘放在救護人員的左腿上做固定;若救護人員在患者左側,反之。(圖2)
3. 夾:救護人員在患者的右側,右手五指分別置放於患者的兩側顴骨上,左手固定在患者眉毛上緣,兩手成鵰狀立起用力夾住。(圖3)
※ 使用時機:上頸圈、脫盔時,固定患者頭頸部與軀幹成一直線時使用。
五、胸背固定術:
1. 固定自己:救護者在患者隨意一側以最穩定的姿勢-兩膝跪地,雙腿分開與肩同寬,以穩定自己。(圖1)
2. 固定手肘:若救護人員在患者右側,則右手肘固定於患者胸骨上,左手肘固定於患者背部,緊貼住脊椎;若醫護人員在患者左側,反之。(圖2)
3. 夾:若救護人員在患者右側,則右手五指分別放置在患者顴骨上,左手五指置放在患者枕部,雙手向內用力夾住;若救護人員在患者左側,反之。(圖3)
※ 使用時機:脫盔時,固定患者頭頸部與軀幹成一直線時使用。
以上五大固定術是由新加坡引進國內。為新加坡救護人員所具備的的基本救護技能。若能謹守「固定自己、固定手肘、固定患者」之三點不動原則,靈巧的運用這五大固定術,無論患者是何種姿勢,救護人員都有把握將患者翻轉成仰躺姿勢,進而達到固定患者脊椎的目的,並避免患者脊椎受到二度傷害。
脫 盔
步驟:
1.首先評估現場環境是否安全及做好傳染病控制,接著和患者做解釋及溝通,然後以五大固定術將患者翻轉成仰躺姿勢後,先檢查患者的四肢脈搏、感覺及運動功能。
2.副手以頭部固定法固定頭盔(及安全帽)兩側。(圖1)
3.主手先解開位於患者下巴處之頭盔環扣,一手置於顴骨兩側;另一手置於枕骨下固定患者頭頸部。(圖2、圖3)
4.副手接著以雙手抓住頭盔下緣,輕輕順著患者頭行呈弧線形向外施力來移除頭盔。(圖4)
5.移除頭盔後副手以頭部固定法固定患者,主手檢查患者的四肢脈搏、感覺及運動功能。
上頸圈固定
步驟:
1.首先評估現場環境是否安全及做好傳染病控制,接著以五大固定術將患者翻轉成仰躺姿勢後,先檢查患者的四肢脈搏、感覺及運動功能。懷疑患者有頸椎受傷的問題,立刻為患者上頸圈。
2.解:救護人員由患者前方靠近,在上頸圈前先對患者做適當的解釋與溝通。(圖1)
3.固:以頭部固定術固定患者頭頸部。(圖2)
4.選:選擇適合患者之頸圈,由患者下巴及肩部各拉出一延長線,測量下巴至肩部之距離為幾指幅。(圖3-1、圖3-2、圖3-3)
5.捲:將選好之頸圈捲鬆,以利放入患者頸後。(圖4)
6.靠:以手的虎口拿頸圈靠住患者下巴。(圖5)
7.伸:另一手將捲鬆之頸圈伸入患者頸後。(圖6)
8.貼:放置好後將頸圈之黏貼膠貼上。(圖7-1、圖7-2)
※ 切記上頸圈之前,先檢查患者氣管是否偏移、頸靜脈是否怒張、脊椎是否有異常,有上述三點問題出現,則不可幫患者上頸圈。上好頸圈後,再次評估患者的四肢脈搏、感覺及運動功能,並檢查氣管是否偏移、頸靜脈是否怒張、脊椎是否有異常。
聲明:能爲您提供資訊服務,我們感到非常榮幸。但這些內容僅供參考,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就診醫生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