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生命徵象評估為救護之母,沒有完整的身體評估就沒有良好的救護,透過身體評估可讓我們更瞭解病患的病情,以提供較完整的救治,也不至因有所疏漏而造成遺憾。身體評估對創傷的患者尤其重要,因為創傷的機轉和身體的表現直接相關,身體上出現的所有症狀及徵象絕大部份可由身體評估發現,有發現才能即時處置,即時處置病患才得以生存。而身體評估必須有步驟、有方法才得以順利進行。因此在遇到傷患需要緊急救治時,必須施以快速而準確的身體評估,了解傷患的病情,以進一步的對傷患進行必要的救治。
現場的進入與安全
當事故傷害發生的時候,現場或許存在或潛藏著危險,施救者在進入現場時應先考慮自身的安全,而不是如何救助傷患。其道理非常簡單;施救者必需維護其自身的安全才得以救人,亦才不會淪為受難者、被救者。
首先必需確認現場是否安全。現場是否安全的確認是進入現場前即要評估的動作,必需先確認現場是安全的才能進入,現場環境如不安全(如火場、開放水域、有毒物質、侷限空間等)則需考慮能否加以排除,若不能加以排除,不應貿然進入,應請專業之救援隊伍支援才行。現場是否安全的確認是一種持續進行的動態動作,不是進入現場後就拋諸九霄雲外的,必需隨時體察環境的變動,隨時調整。
其次是要有適當的防護裝備。急救的現場總是顯得有些慌亂無措,以致於忘了要有適當的防護裝備,在急救時難免會接觸到病患的體液或血液,其中潛藏著傳染病的威脅(如肝炎、愛滋病、結核病等),因此急救時要有適當的防護裝備,專業人員具有防護裝備如護目鏡、手套、口罩等,且都隨手可得。然而事故是突發的,專業的防護裝備通常遙不可及,一般民眾應利用周遭隨手可得的物品做為隔離設備,如以塑膠袋、布類代替手套便可進行止血等接觸血液或體液的急救動作了,急救的過程亦應保護眼睛和自己的傷口,避免污染。
初次評估
為區分評估的重要性和便於記憶,我們將之分為初次評估和二次評估。初次評估包括意識評估與頸椎之維持、呼吸道通暢情形、呼吸情形和循環狀況。二次評估為全身檢查,及頭部到腳部、前面到後面的快速檢查。
意識評估與頸椎之維持
執行外傷傷患評估時須特別優先考慮頸椎損傷的問題,對於疑有頸椎損傷的傷患,應先施予徒手頸椎固定術或使用其他物品加以固定後(詳見頸椎固定術),才能進行以下步驟。
意識狀態乃是指傷患對自我或對環境認知的情形,正常的人可以對自己身體的感覺及外在的人、時、事、地、物有合理的認知,並會作適切的反應,當認知有所偏差時,就稱為意識狀態改變。在初步評估中,可將患者的意識狀態分為四種,稱為清、聲、痛、否(AVPU)法則,主要是看傷患對身體的感覺及外在的人、時、事、地、物是否有反應。
清醒(Alert):傷患若能自發性的產生反應,我們就可以說這位患者是清醒的。
聲音(Verbal):若患者無法自發性的產生反應,需外界給予聲音的刺激後,才能產生,我們稱這為傷患是對聲音有反應。
疼痛(Pain):若給予聲音的刺激後仍無反應,需給予疼痛的刺激才會有所反應,則稱他是對疼痛刺激有反應。
無反應(Unresponsive):若病患對聲音及疼痛的刺激皆無反應,則我們稱這為傷患之意識程度為無反應。
呼吸道通暢情形
呼吸道被阻塞會引發患者無法呼吸,而立即影響到生命,因此呼吸道的立即評估和處置是急救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當察覺到患者有呼吸道阻塞的情形時,應立即處理。
維持患者呼吸道通暢的方式包括:壓額抬下巴、下顎上推法、復甦姿勢。
常見造成呼吸道阻塞的原因包括呼吸道被食物梗到、中風致意識喪失、吞入異物等。呼吸道阻塞的患者多半都會將雙手放在喉嚨處,並將口張大,似乎想吸空氣卻吸不到空氣的樣子,若患者仍可發出聲音,呼吸道是部分阻塞,若患者完全無法發出聲音,則是呼吸道完全阻塞。呼吸道阻塞的患者,若其意識仍清醒著,可鼓勵他自己用力咳出;但若無法咳出,則要使用哈姆立克法協助患者排出異物。
若施救者到達現場時,患者已經躺在地上不醒人事,可以先用抬下巴、壓額頭的方式,將患者的呼吸道打開,施救者將自己的臉頰貼近患者的口鼻,以5-10秒鐘的時間感覺患者是否有呼吸,若有呼吸,就要維持此一姿勢,以避免患者的呼吸道再次被自己的舌頭阻塞。
若已經將患者維持打開呼吸道的姿勢,但仍然沒有呼吸,就必須立刻施以人工呼吸,若無法將氣體吹入,就表示患者有呼吸道阻塞的情形,此時應按心肺復甦術流程救治患者。
若患者懷疑有頸椎受傷,就不能使用抬下巴、壓額頭的方式打開呼吸道,因為這種方式會移動頸椎,使患者的傷害更嚴重,此時應該使用改良式的下顎上推法。
呼吸情形
評估患者的呼吸時,應將施救者的手放在傷患的胸部或腹部,以測得其呼吸的速度及深度,正常人呼吸時應不費力也不會痛,且是胸部與腹部同步的起伏,成人正常速率是每分鐘12-20次,我們可測量15秒,在將之乘以4即為每分鐘的呼吸速率了。
呼吸異常之症狀:使用到呼吸輔助肌,包括胸鎖乳突肌、肋間肌收縮、鼻翼外張,呼吸淺而快,肢端及嘴唇發紺,胸部與腹部起伏不一致,當呼吸速率超過每分鐘30次或有上述呼吸困難的現象時,應立即求救和給予氧氣治療。
若病患已無呼吸,應立即利用口對口或口對面罩等方式給予人工呼吸(參照心肺復甦術流程)。
循環狀況
脈搏
測量脈搏時可用二或三支手指,觸摸脈動點,常用來測量脈搏的脈動點是橈動脈、頸動脈、股動脈。一邊摸著傷患的脈動點,一邊要注視手錶,當測量10秒鐘時,將10秒鐘的脈搏數再乘以6,其數據就是一分鐘的脈搏數,當然我們也可以測量30秒鐘,再將其數值乘以2。
當測量脈搏時發現患者的脈搏跳動不規則,就不應只測量十五秒鐘,而應測量一分鐘。
平均一分鐘正常值是介於60至100次之間。當患者的循環狀況不佳時,脈搏速率亦會增加。
血壓
血壓乃是流經動脈時,動脈壁所承受之壓力,而心跳週期包括收縮期及舒張期,因此血壓也應包括收縮壓及舒張壓。記錄相當重要,量完血壓後應記錄血壓數值外,也應記錄測量的部位。為快速判斷病患的傷病情形,可利用觸摸各個脈動點作一簡單而快速的判斷:
可摸到頸部的頸動脈時,表示傷患的血壓至少有60mmHg。
可摸到手肘的臂動脈時,表示傷患的血壓至少有70mmHg。
可摸到鼠蹊部的股動脈時,表示傷患的血壓至少有70mmHg。
可摸到手晼的橈動脈時,表示傷患的血壓至少有80mmHg。
可摸到足背的足背動脈時,表示傷患的血壓至少有90mmHg。
末梢循環(膚色)
可以檢查微血管再充血時間,也可以用來判斷循環狀況,檢查方式是施救者先壓著傷患的指甲床,使指甲床變成未充血的白色狀態,接著放開施救者的手,觀察傷患指甲床再變回充血狀況的紅色需多少時間,若再充血的時間需要二秒鐘以上,就表示患者的末梢血液循環不足,有休克的情形。
溫度
在救治病患的現場較少使用體溫計量體溫,一般而言多半是以施救者的手背去觸摸傷患的皮膚,以得到一概略的溫度,過高或過低之體溫,往往暗示某些特殊之疾病。
溫度過高,可能是中暑或安非他命中毒。
體溫過低,可能是休克、暴露冷空氣中過久或是鎮靜安眠藥物過量的現象。
身體局部溫度過高,可能有發炎現象。
身體局部溫度過低,心血管系統之循環不良。
二次評估:露身檢查
這一點對外傷的病患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將傷患的衣物解開,並盡量露出身體,才不會忽略身體上任何一個受傷或出血點,但是也不可以忽略病患的隱私性,因此做這一項身體評估時,需特別注意溝通技巧的應用。
頭頸部
施救者十指張開,輕壓頭骨及臉部,注意是否有傷口、出血、瘀青、壓痛,注意外耳道有無出血、分泌物,檢查兩側瞳孔大小是否相等,對光刺激是否有反應。
胸部
施救者十指張開,輕壓胸廓,感覺兩側胸部是否起伏一致,並注意是否有傷口、出血、瘀青、壓痛、皮下氣腫。
腹部
讓患者躺下,輕壓患者腹部,注意是否有傷口、出血、僵硬、壓痛的情形,腰部及肚臍附近是否有瘀青,這表示傷患的腹部有出血的情形。
骨盆
雙手放在骨盆兩側,向下輕壓檢查是否有壓痛或骨頭移動感,查看男性生殖器是否有勃起現象,藉以了解脊椎神經是否受損。
四肢
輕壓注意是否有傷口、出血、瘀青、壓痛、或變形腫脹情形。
檢查四肢運動、感覺功能:令患者舉起雙手及雙腳,查看四肢是否有麻痺、無力或感覺異常情形。
背部
小心的翻轉病患,檢查脊椎是否有傷口、出血、瘀青、壓痛,懷疑有脊椎受傷時,應至少有三位施救者執行翻轉病患的技術。
經由以上有系統的評估,我們便可發現傷患所發生的問題,如出血、疑似骨折等,也能進一步加以處理,如止血、包紮、固定等,處理之後才能予以搬動,以避免引起二次傷害。
快速的生命徵象評估法
綜合以上我們發現人們的生命徵象有七種,即意識、呼吸、脈搏、血壓、膚色、體溫與瞳孔大小,正常的狀態下需有適當的工具(溫度計、血壓計等)和超過五分鐘以上的時間才能測得這七項生命徵象,可是這並不適用於急救現場或民眾使用,我們可採用以下之快速的生命徵象評估法,只需費時約30秒便可完成。
1、意識:根據上述方法檢查意識,約費時2-3秒。
2、呼吸:測量15秒,再將之乘以4即為每分鐘的呼吸速率。
3、脈搏:測量10秒鐘,再將之乘以6即為每分鐘的脈搏數。
4、血壓:
可摸到頸部的頸動脈時,表示傷患的血壓至少有60mmHg。
可摸到手肘的臂動脈時,表示傷患的血壓至少有70mmHg。
可摸到鼠蹊部的股動脈時,表示傷患的血壓至少有70mmHg。
可摸到手晼的橈動脈時,表示傷患的血壓至少有80mmHg。
可摸到足背的足背動脈時,表示傷患的血壓至少有90mmHg。
5、膚色:按壓指甲床經過2-3秒即可得知。
6、體溫:利用檢查脈搏時接觸傷病患皮膚,即可得知約略體溫。
7、瞳孔大小:將眼瞼關閉再打開便可得知。
上述方法既簡單又快速,但仍得時常練習才能熟能生巧。
聲明:能爲您提供資訊服務,我們感到非常榮幸。但這些內容僅供參考,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就診醫生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