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目:上升技術

 

5種上升技術介紹:

 

1. 徒手上攀:

徒手上攀,故名思義就是不藉助任何器材或外力,爬上瀑布或岩壁,在攀岩技術的專有名詞中,稱為獨攀或SOLO,被認為是相當危險的行為,然而在溯溪的領域裡,徒手上攀是被允許的。陡手上攀除了攀爬者必須有一定程度的攀岩功力,適用環境的選擇也很重要。高度不高的岩壁及瀑布,以及下方有夠深的深潭,可以確保攀爬者在失手墜落後,不致造成傷害。只要在安全無虞的狀況下,進行徒手上攀是最節省時間的方式。

2. 確保先鋒上攀:

若在攀爬過程中,只要攀爬者失手,就可能造成傷亡的情況下,必須採用確保先鋒上攀。先鋒攀登需要另一名確保者的配合,攀爬者必須裝繩索繫於吊帶上,在往上爬的過程,必須每隔一段距離,就要架設固定點並掛上快扣,再將繩索掛入快扣中,以減少因失手而墜落的距離,來確保攀登者的性命安全。

3. 確保攀登:

當攻擊手帶著繩索爬上岩壁或瀑布的頂端,並架好固定點,以繩索確保其他夥伴上攀,稱為確保攀登。確保攀登,可分為兩種,上方固定上方確保和上方固定下方確保,確保者不管是在上方或下方,皆需要做要自我確保。

4. 普魯斯結攀登:

攀登者藉由攻擊手架好的繩索,運用普魯士繩上攀。一般來說,角度較小容易攀爬之岩壁瀑布,或是下方有深潭,於墜落後不會有立即危險的情況下,可使用單普魯士上攀,但若是較困難的地形,則必須使用兩條普魯士繩來進行攀登。

5. 推上升器上攀:

和普魯士攀登同,差別在於運用上升器上攀,相較於普魯士繩上攀,使用上升器來進行上攀較容易移動。

 

本次複訓以普魯斯結攀登為主:

 

 

「普魯斯結(Prusik Knot)

 

普魯斯結(Prusik Knot)是普魯斯博士(Dr Karl Prusik)在1931年為了攀登用途所創造,此繩節用來將吊索綁到另一條主繩上,這條主繩的直徑至少必須是吊索的兩倍。當吊索的尾部受力時,繩結會牢牢抓住主繩,而當繩結放鬆時,吊索就可以滑動。攀爬用的繩子上可以綁上一連串的普魯斯結,作為雙手抓握及雙腳踩踏的著力點。要隨時檢查綁好的繩結是否夠安全,可以撐得住拉力,尤其在結冰或潮濕的狀況下更是馬虎不得。

普魯斯結的用途:

1、制止墜落與重新攀登;

2、用來沿主繩攀登,作用和上升器一樣;

3、沿繩下降時作保險用;

4、救援時成為z滑輪組的數個主要部份。

注意事項:

1、先用直徑5-6毫米,長35-40釐米的菊繩用接索結把兩端連接成一繩套,繩套放在直徑9-11毫米主繩後面。

2、繩套菊繩直徑一定要比主繩直徑小,繩套菊繩直徑最少5毫米,主繩直徑不能少過9毫米,以防萬一,繩套菊繩直徑一般6毫米,主繩直徑9.8-14毫米;

3、繞的轉數3次;

4、菊繩直徑大些,如7毫米繞的轉數要小些,一般2次,但效果不比用6毫米好。

在繩索尚未到達底下的情況下中途停止或重新攀登時,可以在繩索上打個繩梯結作成繩圈,然後將繩圈設定在安全吊帶。普魯士結一旦使力,結目就會變緊固定在繩索上;不使力時,結目可以自由調整動。

 

附註推上升器(U碼)上攀說明:

 

1、手握上升器的工作原理:鋸齒的倒向作用使得只有向上的力才能使之運動。

2、手握上升器的工作過程:上升時瞄式上升器與手握上升器一止一動相互配合,當手握上升器與腳環同時向上移動時全身重量由緊貼胸部的胸式上升器承受,而當手握上升器停止,手與腳共同作為身體向上牽引的支柱時,胸式上升器便隨身體一起進入一個新高。周而復始。

 

 

各組利用普魯斯結上攀訓練情況如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er0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